引领新闻电音专题音乐人志

从建筑师到音乐幕后匠人,这是电板鸭的故事


从摇滚时代的激流摆渡至面向未来的电子音乐;从实体唱片时代到流媒体数字时代;从自媒体到多年的业内从业者。

我们熟悉的那只电板鸭,依然在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行头,但我们始终深信不疑的
——是他骨子里为音乐而生的内心,以及付诸大量的试验和实践,数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状态,令人倍感尊敬。他影响了许多沿途的人们,当然也包括参与制作本篇内容的朋友们。

时隔多年,我们又约上了电板鸭DuckMan,希望通过这次短暂的对话及其新身份之下的侧面,洞悉一番国内电子音乐领域的光景与未来。

▎Mixmag China = M

▎电板鸭DuckMan = D

▎电音爱好者/嘉宾的粉丝

M: 电板鸭作为电子音乐行业从业者这么多年了,想知道您迄今为止都经历了几种阶段性变化(主要指身份角色方面)?

D:其实我2019年7月才算正式进入音乐行业,之前我从事的和音乐没有关系的行业,我刚进入音乐行业的时候,担当的是厂牌主理人角色,A&R/音乐监制/经纪管理/厂牌发展运维,之后开始参与到音乐节和演出的执行并发展到导演的身份。在2年前我换了一家音乐公司之后呢,以上的重心其实也没变过,只是增加了艺术与音乐跨界的企划与内容制作中,这个艺术当然主要是当代艺术为主,潮流大众类为辅助,而音乐在这个语境下呈现的跨界内容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

电板鸭 (左一)

M:在88rising或摩登天空的工作,跟您更早侧重媒体/主编的工作区别大吗?哪种更有成就感?

D:可以说完全不同,之前我更自由做我喜欢的,而真正进入音乐公司后,它给你带来的是完全理性的工作,不再根据喜好,而是根据可发展性去签约艺人,根据艺人的需求去完成音乐制作;而落地活动/音乐节的导演身份,更多是纯粹的规划管理与执行,其实这些和我在非音乐行业的工作经历反而更加相似。成就感那肯定源于工作后带来的内容,之前我做建筑,看着我负责的建筑体验收竣工投入使用肯定会有自豪感,音乐上也一样,监制的专辑、完成的活动、签约艺人有更好的曝光等等。

M:为何更乐意选择干幕后,而不是一开始就步入艺人生涯?

D:因为我的性格并不是自信的那种,我也不擅长表演,我在当DJ踏出这一步都纠结了很久,那现在也组建了乐队“新娘危机”,也开始尝试当艺人,但始终还是玩票性质,这些都是我不愿意太曝光的性格有关。

其次还有一点,是真的也喜欢做内容,比如为艺人监制时加入大量自己的审美,劝说对方接受我喜欢的音乐元素等等,这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其实和在网上的交流很类似,是我喜欢的内容交流,所以这两点决定了我一定坚持身在幕后。

△ 新娘危机BridesCrisis (成员:四母x4m、Steve Rocks、电板鸭)

M:你认为国内电音文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有在一路进步吗?今天这幅光景又如何呢?

D:我觉得不存在进步或者退步一说,只能说是因为网络产生了不同的场景。

没有网络普及的90年代,大家在电台、杂志、唱片店里交流,千禧年后的初网络年代,大家在论坛、网站、QQ群交流,如今的年代都基于不同的平台,基于内容进行交流。所以各有利弊,是完全不同的场景。

但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今天的资源场景加上过去的交流场景。那资源场景很好理解,网络发达更有助于大家寻找想听的歌。交流场景则是因为信息爆炸,越来越多的人无法做出筛选对错情况下,以及习惯性网络掩饰身份,那会变得失去内容交流,演变为无意义的争吵,这是我无法理解甚至有时候会被迫陷入其中的(比如在十多年前百度贴吧的时候,我能因为Dubstep吧把吧员称作Dubber,去和一帮人对着怼很久,现在看来太浪费时间了……)

△ “鸭窝”中的行货

M:国内电音行业中的资源分配是否已经失衡,除了经常出现在营销文章或电音节海报上的名字,你认为是否存在大量有才华的音乐人还有待被发掘和支持?

D:失衡我觉得不至于,但肯定是有倾向的,比如最近来华的很多音乐人,只要他(她)和Afterlife沾边,就一定拿Afterlife艺人的说辞来宣传,甚至更高质量的Kompakt这种厂牌都要靠边站,就因为流量,所以并不是资源分配失衡,而是流量成为宣传的唯一点(当然按照宣传思路,流量的确是首选)。

十多年前我会有觉得很多音乐人需要被挖掘和支持,但现在不会,因为发行很简单,渠道很多,挖掘这件事是非常主观能动性的,只要你真的喜欢内容喜欢音乐,你一定能挖掘到喜欢的音乐人,这件事看个人,不看行业。

M:您爱去现在的club看演出吗?为什么?

几乎不看,我去Club就三个可能:第一是我自己或公司办活动,第二是去看喜欢的音乐人,第三是被朋友拉着去玩。

在十多年前,微博上我说过“我又不喝酒又不太蹦迪,我去Club听人放歌,不如自己在家放了自己玩”,当时有一帮上海DJ来骂街,意思就是我把Club DJ的身份贬低了。那十多年后的今天,我还是这个观点,因为我只需要选择我舒服的听歌方式,但是那些当年骂街的那些DJ好像没谁还在坚持放歌了。

△ club演出中的鸭哥

M:怎么看待 “鄙视链” 这个东西,它的存在一定不利于国内电音发展的吗?

D:先说结论,没觉得不利于,也没觉得利于,因为鄙视链就是一个道德底线的事。谁都有心中的鄙视链,只是看这个底线,是让你经常挂在嘴边,还是默默放在心里,还是选择性的说出来。无论哪种,都不会影响所谓国内电音发展,因为发展是和文化有关,和争吵无关。

M:预测一下未来国内电音行业的走向呗?比方说中国流行乐趋势会不会像 NewJeans 所做的那样把本国流行歌曲特点融入西方电子跳舞音乐编曲(如UKG、Baltimore/Jersey Club)

D:我尝试过给一些艺人制作时加入我审美里的电子音乐类型,但是真正的音乐制作,和西方电子舞曲制作的思路还是相差非常大,就算NewJeans的《Cool With You》编曲UKG并不是啥新鲜的方式,但是伴奏做过响度处理后,大量比例让步给人声,以及依靠Hook和整体词曲撑住整首歌,这个概念和电子舞曲的编曲思路完全不同。这两类制作思路也会相差很大,甚至在某些时候,电子乐迷以为的Techno还是House,在流行音乐制作里,只是44小节里用了规整的鼓而已,并不是冲着某个类型去做的。


艾迪何:“鸭哥有是否感受过国外的电音场景(比如club、电音节、仓库趴等),最喜欢哪个?如何评价?”

D:记不得具体年份,应该是9年前的东京Kaito的一个氛围现场,碰巧遇上就去看了,那会才知道Ambient Live其实也会使用大量44拍的舞感的,以及今年2月份在洛杉矶碰巧去溜达了一圈Ben UFO的演出,当时来玩的还有DJ Sneak和DJ Funk,又回到了那种“我们喜欢的大神级别,其实在国外是会和你一起看演出的状态”。我并不觉得国内外的Club有很大区别,唯一就是艺人的内容,以及舞美,但是音乐节差异很大,因为我工作会实实在在接触到,场地的规划,演出阵容,Lineup排列方式等等,包括你可以想象,国外音乐节大部分除了倒一倒二的艺人外,其他艺人都没有调音时间这件事么?

Periwinko: “鸭哥对于现在仍想改善现状的电音媒体从业者有什么忠告,他们该如何在这个时局下做好内容输出?”

D:我以前有雄心壮志想去改善行业以及行业的人,现在没有了,因为不可能改善,以及我也没有这个义务去改善。我只是觉得,忠于事实,多怀疑自己的输出内容,多去考量(这个考量要包括历史),这样就不会闹出笑话。但很多时候,你会发现那些瞎写的媒体,他们并不是不知道错,而是为了流量而放弃事实,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Periwinko: “您又是如何坚守初心,让自己不被利益操纵,进行更积极健康的文化推广的?”

D:我没啥坚守初心,最近和朋友聊天,他们还问我“为啥你现在这么忙,发微博做电台还是写文章还这么勤快?”,我的想法就是,我发所有东西都是80%为了自己记录,20%是为了对外交流,现在内容太多,我经常会忘了当初我的一些理解和观点,所以会很勤快的写下来,所以你看我浏览器的收藏页里就有我各个主页,用于自己搜自己曾经是啥观点,曾经喜欢或者骂过什么,有时候看到自己的变化是个很有意思的事,同时也得知道,随着你对内容的了解增加,你的初心是会变的。

至于健康这个事,我更没考虑过,我看到胡扯的依然会骂街,我不希望大家一团和气健康发展,我只希望我看到的内容都是正确有意义的,其他我管不着了。




敬请留言

FOLLOW @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