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音专题音乐人志

专访 | 侠女与都市、古筝与电子乐

 

在古筝层叠进电子节拍的音乐中,假寐在丛林中的虎女不时望向远处的都市,随着旋律推进,她似乎正悄悄靠近,一不注意,她就将露出锋芒向你扑来…


这是来自跨界作曲家、古筝实验与即兴演奏者 Mindy Meng Wang 王萌与澳大利亚音乐人&制作人 Tim Shiel 合作新 EP《一触即发》中所进行的传统与现代、中方与西方的碰撞。


在这种有着不小差异的碰撞中,我们没有听到尴尬、生硬,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背景的两人,将乍看矛盾冲突的元素相容贯通,使音乐游走在刚柔、动静、虚实之间,调和、畅快,还涌动着“一触即发”的爆发力。

Mindy Meng Wang 王萌 & Tim Shiel

 

 

《一触即发》的多样,一方面来自 Mindy Meng Wang 王萌本身——她出生于高校学术家庭,自幼受到大学校园环境熏陶,学习传统文化、古筝,但又在十岁时出国,先后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地求学,接受了完全不一样的另一套文化系统,于是,在这之后,尝试将两套文化系统融合,逐渐成了她想要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之一。

 

另一方面,《一触即发》还融入了来自 Tim Shiel 的思考,尽管这个澳大利亚音乐人&制作人从未亲身到过大陆,但善于将看似无关的声音元素融合在一起的他,深深被 Mindy Meng Wang 王萌的文化背景和在西方少见的古筝所吸引,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为EP注入了新鲜、意料之外的活力;另外,Tim Shiel 多次获奖的游戏配乐经历,也让他给这张故事色彩不浅的 EP 有了更多趣味。


基于令人过耳难忘的 EP 和两个音乐人有趣的背景,我们对两人进行了采访,希望了解两人对这张 EP 的更多解读。

《一触即发》EP 封面

 

 

 


 

 

 

你们眼中彼此的“禅”是什么?


Mindy / “禅”对我来说是一种和自身或是周围万物和解以后心理上的舒适, 一种通透又缓和的心境。一种收放自如的力量感。传统的西方哲学崇奉理性和科学,它建立在“有“上, 而东方的哲学多是“无”“虚”“留白”, 这就让我们东方的美学变得更加含蓄而自由。


我心中的“禅”就是在这种美学上生出来温润厚实的力量,它像是一个有着灵性的气韵慢慢注入在我的音乐中, 使我的音乐似乎成了一个有着自己的生命的个体,与我共生。像是薄雾,像是冬阳,像是白纸,似有若无却蕴含万物。

 

Tim / 我其实对“禅”的传统概念不是那么熟悉,但是它却跟我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有点相似之处。


其中一个想法是“流动概念”,它的意思就是当你完全投入在一个你喜欢的事情时,你可以精神高度集中的同时感受到深刻的满足感和平静,而且时间会变得很不重要。这个是我在做音乐时所追求的状态,而且我能意识到相比刚开始,我现在能够更容易进入这个状态。


第二点就是简单的冥想;但其实我不怎么冥想,只是说为了面对压力,尝试去把许多思考的习惯和技巧运用在平时的生活,比如说深呼吸,意识觉醒还有留意自己的态度。

 

 

现在回头看这次联合创作彼此间有发生过比较强烈的摩擦吗,是如何将这种碰撞转为你们口中的“势”继续向前的呢?

 

Mindy / 我和Tim的合作异常顺利, 两个人瞬间合拍,做第一首歌的时候就有了彼此在音乐上的信任感。创作期间经常就是那种“对对, 我也这么想”的默契, 所以合作中并没有什么摩擦。


我觉得我们音乐中的张力和这种“势”来自于我们两的性格,我们都是看起来温温和和,但心中埋藏着超级强大力量的人。(哈哈,这个就是合作产生的默契,虽然认识不久,但我觉得我就可以这样发言总结他的性格)。


Tim / 根本不会有摩擦,跟Mindy合作过程非常轻松自如。艺术家们的工作习惯都是不一样的,我知道有些人喜欢在摩擦和刺激的氛围中触发灵感,但我的话最好的工作状态就是用很平静轻松的心态和大家沟通。

 

 

 

就像Ep的名字《一触即发》,你们音乐中饱满的情绪与能量多是通过一种近乎临界般疏离与克制的语境传递而出。为何格外青睐这样的表达方式呢?


Mindy / 这种似乎要冲破限制却又在零界点徘徊的感觉其实并非刻意求之, 很自然就出来了。所以我还是把它归结于我和Tim的性格, 就像我之前提到的, 我们两都是心底藏着火和力量但是很能控制自己的人。当我们两碰在一起做音乐,这个共同的特征就在音乐中变的特别明显。


内心的两边,一边是极端感性的,这一边有着旺盛的好奇心和一种原始的仿佛要冲破一切的兴奋力量感。另一边又极端的理性,是特别强的自控力。这种矛盾的两个特质已经慢慢在我的/我们的生命和艺术中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这个点就是一触即发的零界点。


Tim / 我喜欢歌词和唱的部分,但也很喜欢用纯音乐的一些简单概念来传达故事和生活的动力,像是紧张和释放的情绪。旋律和声节奏这些是创造音乐的根基,我也喜欢他们但我没有那么深厚的音乐理论底子,所以对于不太容易写在纸上的理论兴趣就少了一些,像是音色,层次,氛围还有整个曲子的平衡这种。我会感觉到我的身体能够跟不同的动感产生联系,我觉得可能因为这些因素跟日常自然的情绪最容易有相似点。

 

 

Mindy 眼中的创作是源于与人沟通还是自我表达?


Mindy / 更多是自我的表达吧, 先会表达才能沟通。对许多艺术家来说,当你对一种乐器很熟悉,这个乐器对你这个人来说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乐器,它变成了一个你衍生出来的器官,就像你的喉咙,唇齿,四肢,都是和外界沟通的媒介。


古筝对我来说就是这样的,它就是我的第三支臂膀,第三只眼或是一门外语, 我的音乐其实和我的言语或肢体语言一样,都是一种表达的方式。所以对我来说, 尤其是自己的 Solo 作品或是作曲中,表达占有主导地位。但是当和其他艺术家合作的时候,沟通就变得更重要,但也都是建立在彼此倾听对方的表达的基础上的。

 

 

Mindy 最开始用古筝尝试去进行音乐跨界表演是什么时候?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契机?

 

Mindy / 在英国上大学的时候突然接触到了好多不同的音乐种类和风格,看到周围好多同学在一起玩音乐就特别羡慕。有的时候一大帮人聚在一起边聊边弹琴一晚上,而且都是一会儿古典, 一会儿爵士, 一会儿乡村变着法的玩, 很多时候我都听的心痒痒,特想加入。但是因为古筝的五声音阶和固定调式的局限,根本就没办法自由的和大家一起玩。这种感觉就像去一个语言不通的地方,想说话却开不了口。


那个时候我就开始尝试找到一种能让古筝能冲破禁锢但是又保留特色的方法。后来在几次和很有名乐队合作中, 比如英国的 gorillaz 和澳洲的 Regurgitator,让我开始特别享受偏流行的表演方式, 之后这方面的合作就变得越来越多了,现在我的风格也变得更多样化了, 实验、电子、爵士、蓝调、流行、朋克、后现代、极简…什么都玩。

 

 

 

Mindy,你诸多作品的独特气质源于对刚柔、动静、虚实之间反差感的有机调和。这种对于“动态平衡”的追求是缘何养成的?这一理念是否也映射在你的某些生活场景中?

 

Mindy / 我觉得我作品中的刚柔、动静、虚实之间反差感来自于我的生活经历还有乐器本身的性格。


我出生于一个历史学术家庭,出国前都在大学生活,耳濡目染, 我一直都受着古典文学艺术的熏陶,觉得古诗词、字画、器物、历史和传统都特别的美。10多岁去英国以后我接受的教育和生活环境完全不同了, 我慢慢长成成人的过程中接触的都是西方的美学,艺术,价值观。


感觉身体里有两个我,两个完全系统, 刚开始的时候有很多碰撞,这几年无论是在心态上还是音乐中,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我已经慢慢自然合二为一,找到了这个有机的平衡点。有了平衡点以后反而可以特别自由的游走在刚柔,动静和虚实之间。我生活中也比较相似,敏感,乐观, 外向热情,害羞面皮薄,事故,纯真的矛盾体都集于一身。

 

Mindy 使用古筝与电子大提琴融合而造就的作品《MEMORY PALACE》。

 

 

 

Mindy,我们了解到近期你也发行了个人的即兴演奏 EP,过程里你是怎样体察周身存在并将抽象捕捉化作声音的呢?


Mindy / 做好即兴是一个看起来简单但特难的事,要在你基本功音乐底子扎实的基础上能快速的捕捉灵感然后即时表现出来, 尤其是当你需要即兴一个完整的曲子的时候,你还要考虑到结构和感染力。


对我来说即兴的每一个音符都来自内心最真最深的地方,发即兴EP太恐怖,就像把心完全裸着给人看, 所以以前一直也没有做过。这次EP发行也是因为这个澳洲厂牌的“没有人像你这样做古筝即兴,你不想记录下来吗?”的一席话。好在第一次反响不错,Apple Music 很给力的在他的全球和中国地区都首推了,值得掏心掏肺。


我的生活的经历,看到的事物, 遇见的人都被我收在心里,当做即兴的时候,这一幕一幕就会慢慢打开,仿佛瞬间回到了那个场景。

 

 

Tim,如你所说,比起传统的创作思维你的更依赖直觉与感性。生活中的你也是这样吗?


Tim / 对,我从来不擅长去提前太久做计划,也从来没有过什么明确的想法和目标去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只是单纯想学习和开心过好生活。其实做到这些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我会尝试,而且我凭直觉能做出比较好又充满惊喜的决定。

 

 

 

Tim,你与 Mindy 合作前后,对于东方情绪表达与叙事习惯的认知是否有任何变化?在你看来,中国传统的音乐或乐器,最有趣的一点是什么?


Tim / 我喜欢接受新事物,我觉得这只是一个开始,而且中国历史和传统音乐是个非常广泛深奥的音乐语言。我之前比较专注于西方流行电子音乐,因为我被这个新领域吸引的点是 Mindy 的古筝演奏,它的声音好独特。另外,我真的很享受听mindy谈论与她家人有关的音乐想法,有关她的家乡和独特的中国生活经验。

由 Tim 配乐的游戏《Duet》不仅游戏本身被评为 App Store 年度最佳游戏,Tim 也因这个配乐获得了因特尔2014年Up竞赛的“最佳音频”奖,以及2014年澳大利亚游戏开发人员奖的“最佳音乐”奖。

 

 

 

Tim,可以说你对于游戏/影视配乐有着广博的认识,有哪个时代的声音是你尤为迷恋的吗,为什么?

 

Tim / 说实话,我觉得游戏音乐在过去的十年真的成熟了很多,相比之下游戏本身像是文艺复兴了一样。我知道许多电子音乐人都对早期的复古游戏音乐有着很深的情感,但我反倒对当下的配乐更有兴趣,特别是当游戏配乐和现代音乐以及电影配乐的融合,会变得更加复杂和富有层次感。


最吸引我跟游戏音乐人合作的点是那种作为作曲家不需要循规蹈矩写作的自由感,大部分我的作品都不会考虑它的段落构造,我会去作为一个整体思考,音乐的模式或者感觉会根据玩家自身对游戏的体验来变化。这对于作曲人来说是非常有趣的。

 

 

 

Something More 作为 Triple J 最热的电台节目之一,自成立以来已经过去六年了,如何在这段不算短的时间内始终保持着你在节目中的能量呢?

 

Tim / 我单纯是喜欢我在节目里放的音乐,每周一次对于我来说是非常优待了,而且把没听过的具有挑战性的音乐分享给大众是我一直的信念。像Triple J在澳洲就有非常广大的听众群体,几百万年轻人每周都在听他的电台。


我相信多元化的具有包容性的音乐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包容,这也跟我之前的经历有关,我之前也是探索非传统的音乐的过程就让我变得视野开阔起来。所以每周有这个机会在这个电台开拓见识,好好琢磨自己要放的歌是非常棒的。

Tim Shiel 与 Gotye在2014年共同创立并经营厂牌“Spirit Level'',并多次作为重要成员参与后者的世界巡回演出。

 

 

 

Tim,你和 Gotye 自2014年便展开了十分多元化的合作,能和我们讲讲这段机缘是如何产生的吗?


Tim / 我和 Wally 是十七岁在我们大学第一堂哲学讲座上认识的,我坐在他旁边因为他扎着马尾辫,特别像个音乐家。后来因为我们都有着一样的音乐审美和笑点,而且都对采样文化以及他们如何被数字实践和互联网转换感兴趣,所以就成为了特别好的朋友。


我们的风格结合了 KLF,the Avalanches 和 DJ Shadow 的音乐,我们都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做音乐,相比之前做的内容,我们在墨尔本的路线是交错开的。随着更多的人爱上他的音乐,我能够中途加入他的全球巡演是非常激动的事。


虽然我们之前从来没来过大陆,但我们在台北演过出,在那里我们留下了特别棒的回忆和体验,那里的人特别友好还有很多美食。

 

 

由E-Werk电联发行的《一触即发》现已全网上线,点击这里,立即试听。

 

敬请留言

FOLLOW @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