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今的俱乐部里,你常常会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舞台一侧,数字DJ只带着一台笔记本和一个控制器,指尖在旋钮和按键之间游走,屏幕上的波形像激光一样精准对齐;另一侧,黑胶DJ弯着腰,从鼓鼓的唱片袋里抽出一张旧黑胶,小心翼翼地放上唱针,轻微的摩擦声让舞池里的空气忽然变得粗粝又温暖。
黑胶DJ跟数字DJ这场辩论从未停息过。
有人批评:“Sync键让DJ变懒了。” 也有人反驳:“没有数字工具,我根本进不了这个行业。”

与Pioneer DJ CDJ-3000(数字碟机)
在柏林的地下场景里,这种对立被推到极致。厂牌 Sex Tags Mania 至今坚持只发黑胶,不提供数字下载,也不上流媒体。
主理人 Stefan Mitterer 曾说过一句话:“The underground electronic music’s vinyl-only boom represents the opposite of commercial dance music’s insatiable drive for success and exposure。” 对他们来说,黑胶不仅是音乐介质,更是一种文化姿态。你会看到DJ在昏暗的灯光下擦拭唱片,把唱针放下的那一刻,舞池像被注入能量。


2004年,电子乐巨星 Paul van Dyk 出场时,没有带唱片箱,只有一台 PowerBook,里面装着上千首 AIFF 无损音乐。他用 FinalScratch 系统在大型音乐节演出,观众并不在意台上有没有唱片,他们只记住了音乐的能量和他无懈可击的控制力。算是开启数字DJ时代的到来。

在此之前,黑胶唱片就是DJ文化的象征。90年代,迪斯科和夜店文化蓬勃发展。DJ们需要背着重达几十公斤的唱片箱,有时甚至塞满整个车后备箱。他们用手控制唱片速度,靠耳朵听出节奏差异,让音乐平滑切换。这种技术后来被称为“打碟艺术”(Turntablism)。
2000年是重要转折点。那年,Pioneer DJ推出了CDJ-1000播放器,DJ们可以带CD而不是沉重的黑胶唱片。这不仅减轻了负担,也让表演更稳定。之后,DJ软件、声卡和数字控制器出现,DJ们可以用一台笔记本电脑管理上千首歌曲。到2010年代,带一个U盘去音乐节已成行业标准。

在数字化全面占据舞台的今天,黑胶却在悄悄复兴。2024年,在英国,76%的18到24岁年轻人每月至少会买一张黑胶(Vinyl Alliance 数据);全球范围内,实体音乐市场也逆势上涨,其中黑胶贡献了17亿美元。最有意思的是,这股热潮的主力,正是伴随流媒体长大的年轻人。拆开唱片塑封、放下唱针、在社交媒体晒 #vinyl,成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今天的DJ世界,早已不是“黑胶对抗数字”的二元对立。不同场景有不同的答案:在大型音乐节和商业夜店里,数字碟机和U盘保证了庞大人群的顺畅体验;在小众俱乐部、黑胶主题俱乐部和Hip-Hop现场,黑胶依旧是舞池的灵魂。更有趣的是,两种世界正在逐渐融合。新型控制器能模拟黑胶的手感,又具备数字化的便捷。过去与未来交织在同一舞池里,这大概就是DJ文化至今仍然迷人的原因。


或许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为不同风格的DJ提供舞台。比如先锋DJ大赛,自2003年创办以来,已经让无数热爱音乐的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
2025年AlphaTheta先锋DJ大赛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DJ文化的多样性:

专门为新人设计,考验他们能否用最简单的设备复刻出节拍,像是一次音乐听力和基本功的训练场。

同时也设立对经验的玩家,证明自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让音乐衔接得顺畅又充满创意。

比赛也为职业DJ准备的赛道,选手们递交完整的Set,用技术和舞台掌控力去打动评委和观众。

不仅仅有数字DJ比赛,还为黑胶爱好者设定了唱盘主义赛道,那里的搓盘声、即兴混音和独特的舞台气质,是数字世界无法完全替代的浪漫。

在这样的赛场里,你能看到用U盘炸翻全场的新锐DJ,也能看到依旧坚持黑胶的老派玩家。数字与黑胶并肩出现,竞争更像是一种交流。
有关文章

Buunshin: 感知速度,你需要先体验慢的感觉
Mixmag6, 6月 2024年
Louis The Child:现在可不是你挑食的时候
Mixmag27, 5月 2024年
Justice 从来都不是蠢朋克的接班人
Mixmag21, 5月 2024年
世界上第一款受Rave音乐启发的电脑游戏
Mixmag10, 5月 2024年
Shelhiel: 只要方法对,中文慢摇也可以迈向国际
Mixmag26, 4月 2024年
敬请留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